稻田学塾国际高中课程 - 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家长应该怎么做?

2021-11-04 13:27:55

关于家长的那些事情

All that stuff about the parents

之前有一个活动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一位父亲的疑惑:

转学后,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家长了。

这句话问出之后,我们都产生了共鸣感。

回顾自己孩子刚转学时,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迷茫,毕竟国际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式,甚至对家长的要求都与公立学校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在公立学校时,家长和老师会建立微信群,小学老师会把每天的作业发在群里,家长们在群里反馈对作业的监督情况。而国际学校的老师们倾向于邮件沟通,重大事件参见校历,孩子的成绩及报告固定时间见邮件,其他时间,与公立学校相比形式上感觉关注度一定程度上少了很多,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上学,一问作业都完成了,反而让家长们有种莫名的失落感,不陪写作业,家长还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日本艺术留学

我的体会是,两种教育体制是有区别的,但是各有其偏向性。

国际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不会像传统公立教育体制当中面面俱到,甚至到了给予家长更多压力的程度。

由于考核指标不同,国际学校在很多方面,会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例如像是美术、体育、音乐等方向的全方位培养;而公立教育更多是以升学为目标,更加重视孩子的考试应试能力,而在这些方面的关注度相比之下更低。

两种教育没有好坏,只是存在有不同的偏向性,所以我认为家长也不用太为此担心。

日本艺术留学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作为家长,自己是从公立教育出来的,带有原本固有的思维,所以对于一些新的思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够接受。

就像是有些家长看着邻居家的孩子每天晚上写作业到晚上很晚,自己家的孩子没有家庭作业,一问发现在学校就已经写完了,总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真去请教过一位国际学校的校长。她告诉我,老师的理念不同,导致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国际学校的老师更重视自我发展,如果问题是阶段性的,会更加倾向于让孩子自我发现问题,教师引导解决,实现真正的自主成长。

日本艺术留学

像是我的女儿刚到学校,全英文教学环境下跟不上我很担心,但是老师告诉我说慢慢来,不需要给孩子太多压力。

于是我站在了妈妈的角度,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适应和交友问题,看到孩子一天天自信起来,不知不觉间成绩也好了起来。

几年后,儿子告诉我,那个时期是他刚进入中学,还没有完全适应,特别自卑的时候,只有在玩手机的时候才能找到一些自信。而在父母的眼里,只看成绩,越发让自己没有信心了。我特别后悔自己当时的态度,可如果重回那个环境,我可能还会那么做。因为成绩和排名就是当时学校和家长所追求的目标。

学了教育心理学后了解到,人的发展是有层级的。人在温饱没有解决的情况下,不可能去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孩子在没有爱和安全感的环境里,很难发展出完善的品格。

如果内心没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在环境的压迫之下提高了成绩又有什么意义呢?更可怕的是:为了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肯定而去拼高分,到了一定阶段,发现成绩并不代表能力,或者在成绩的比拼中受到挫折,孩子是有可能失去精神支柱,轻易放弃自我的。

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如何提高成绩,而是孩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终身学习的兴趣。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能够真正发现自我,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如何能让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内心根植下生命的内在力量,才是每位家长最该做的功课。

进入国际学校后,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的观念,放下对成绩的执念。关注更能决定孩子长远发展的品格和能力。

比如IB 十大培养目标

Thinkers 勤于思考

Balanced 全面发展

Principled 坚持原则

Risk-takers 勇于尝试

Caring 懂得关爱

Open-minded 胸襟开阔

Knowledgeable 知识渊博

Inquirers 积极探究

Communicators 善于交流

Reflective 及时反思

如果这些目标都达到了,孩子的成绩还会是问题吗?

其次,家长是孩子的榜样。 

希望孩子热爱学习,先看看自己工作之余是在刷手机还是在读书学习?

希望孩子接受好的理念和观点,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有时候我很想劝说身边的家长们,把关注点从孩子身上转移一些吧,先过好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你的人生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国际学校给孩子和家长都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学习平台,不了解学习体系,那我们自己先去了解、学习啊!不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管理模式,可以积极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讲座和活动,多方收集信息了解情况。这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也会是极好的正面影响。

当然,在加深了解的过程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沟通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尊重。

这也是来国际学校之后感触最深的一点:尊重——才能做到真正平等意义上的沟通。

我接触的每一位老师,他们对孩子,对家长都是尊重的,不是权威地高高在上,不是专业者对非专业者无知的不耐烦,而是平等地尊重。

这种尊重也更能建立起双方间的信任。

因此,建议家长们抱着尊重和信任的原则来跟学校及老师沟通,提出问题而不是指责和抱怨。如果有可能,可以同时给出建议和解决办法。或许你的建议并不专业,但至少表明了一种态度:我是作为一个社区成员来提出问题的,我的目的是希望学校做得更好,是充满诚意的。

例如打游戏的问题,大家需要了解的一点是,现象不一定是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们的观点就有很大分歧。

有人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不应该在学校打游戏;有人认为,现在的时代,完全不接触游戏是不现实的。还有人说,孩子们之间互相影响,不玩游戏就交不到朋友,校风都不好了,一定要跟学校反映这个问题。

我把这个问题拿去问了几个六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回答令我很惊喜。

我说,“有些家长看到你们学校的孩子玩游戏,觉得这样会影响校风,你觉得这个问题严重不?”

孩子回答,“这要先看校规啊,学校是否允许课下玩游戏。如果不允许,就是不对的。但我没觉得校风不好,也没觉得不玩游戏就交不到朋友。比如我就不玩游戏,但我踢球一样可以交到很多朋友。有没有朋友跟玩不玩游戏没有必然联系。”

我觉得孩子的逻辑推导能力很强,很理性。相比之下,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反而逊色了。某天听到家长们吐槽孩子近视是因为教学设计不合理,着实佩服家长们的联想能力。很多家长欠缺的是依据事实,理性判断,冷静客观分析的能力。

再遇到这类问题时,请大家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是你发现的问题还是你听到的问题?

2、它究竟是问题还是现象?

3、它究竟是事实还是观点?

4、如果你认为是事实,有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

想清楚这几个问题后,再去跟校方沟通,才是站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良性沟通。

教育的主体是人,不立足于生活,无以成就教育。

教育也从来不能仅依靠学校,家长的身教重于言传,生活的细节,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都是教育的契机。

家长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一个合格的家长也一定是懂得适度放手的家长。

毕竟,孩子的人生之路需要他自己去走,过度保护过度干预反而会令孩子如温室里的花一样经不得风雨。

相信孩子吧,他们一定比我们更优秀,因为未来是由他们创造的。

网站首页
校园环境
招生专栏
电话咨询